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龚书弘车志蒙编辑童晓 “爸爸,爸爸……” 8月9日凌晨3点多,刚刚忙完手头工作,在转运大巴上拿出手机的义乌市执法局稠城大队副中队长骆飞扬,看到妻子2个多小时前发来的视频,牙牙学语的孩子半夜醒来,啜泣着寻找多日不见的爸爸。 短短几秒钟的视频被反复观看,不经意间,防护服包裹下的护目镜也因湿润的眼眶而逐渐模糊起雾。 这一幕,被一旁转运专班的同事看在眼里,并分享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在下方留言,“舍小家,为大家”“听到孩子的声音心都化了”“向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致敬”…… 还有网友在评论中直言,忍不住一起哭了。 8月10日12点多,记者才辗转联系上了刚刚完成第5趟跨市域转运任务的骆飞扬,仅休息了5个小时的他声音略带沙哑,谈及女儿半夜哭着找爸爸,他表示自己又心疼又无奈。 “从3号晚上9点多接到任务要参与转运工作开始,只在回家取行李的时候跟孩子打了个照面。每趟转运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来说,前前后后的工作至少要12到16个小时,这几天也基本上是‘昼伏夜出’的状态。”骆飞扬告诉记者,女儿“兜兜”今年才1岁多,平时比较粘人,这一次出任务将会是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妻子也会习惯性地分享一些孩子的视频给他。 采访中,骆飞扬直言,转运工作其实并不复杂,核对标本信息、填表交接、查看有无破损、装车出发,但需要确保每个环节、每条信息不出纰漏,就要求大家时刻提起精神,“每个人提神的方式都不一样,但目标都只有一个,希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完成交办的转运任务。” 另外,记者了解到,即便是高温环境之下,像骆飞扬这样的转运人员也不敢多喝水、多进食,一方面担心会上厕所或犯困,另一方面呼出的湿热气息在口罩里经常倒卷而回,模糊视线,但不及时补充水分又容易引发中暑。 目前,义乌相关转运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当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