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义乌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城乡大发展大提升的态势已经形成,经济运行持续稳走向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详细清晰地展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我们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编撰《年数说义乌》。由于时间仓促,部分数据只能使用初步预测数据,今后还需适当调整。同时,由于数据繁多、水平有限,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加以改进完善。 ”综合 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为7.5%。 人均GDP保持较快增长。年,我市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为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年我市人均GDP达到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三次产业比例由年的2.0:34.4:63.6调整为1.9:32.3:65.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年,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亿元,增长8.7%,其中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0亿元,增长7.5%。全市完成财政预算支出94.7亿元,下降17.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5亿元,增长2.2%。 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9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年增长0.8%。 年完成种植业产值25.13亿元,增长9.5%。粮食播种面积14.0万亩,粮食总产量5.8万吨;经济作物面积21.0万亩,其中:甘蔗面积1.3万亩,产量7.5万吨;蔬菜面积12.6万亩,产量20.6万吨。 年完成林业产值0.74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绿化面积亩,林地保有量8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9%。 年完成牧业产值2.68亿元,下降43.0%。开展整县制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到年底已累计建成5家,全市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年全年完成渔业产值1.57亿元,增长2.8%。 美丽乡村结硕果。年铺开全域创建星级美丽乡村的大宏图,全市个村开启星级美丽乡村创建工程,成功创建一星级美丽乡村个、三星级美丽乡村30个。细化完善了至美大陈、赤岸西海、画里南江、德胜古韵、人文上溪、慢养龙祈、千年古镇、五色城西、多彩华溪等10条精品线的建设布局并开工建设。其中至美大陈、人文上溪、德胜古韵3条精品线成效初显,引导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马畈、缸窑成功创建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年,全市农家乐经营户共接待游客.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0%和20.7%。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6.7%(可比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可比价)。 产销衔接状况明显改善。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2、1.6和0.8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年,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8%、17.5%和2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8%、14.3%和28.7%,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2.3、6.7和4.5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19.6亿元,同比增长16.6%,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8.9亿元,同比增长14.2%;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62%,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高于浙江省和金华市1.13个百分点、0.98个百分点。 建筑业回暖迹象明显。年,建筑业产值与年基本持平,开工情况表现良好,回暖迹象明显。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联系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生产手段之一,是吸纳城镇劳动力最多、致富农民成效显著的行业。全市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共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亿元,下降3.0%,较年全年回调5.6个百分点。签订施工合同额亿元,增长9.1%,高于年23.2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8亿元,增长45.8%,高于年56.4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3万平方米,下降7.9%,较年全年回调3.9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面积.2万平方米,增长67.2%,高出年全年.4个百分点。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8万人,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年,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从增速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从规模和结构上看,我市第三产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和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 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增长。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总量位居金华各县区市首位,同比增长11.5%,增幅高于金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成为驱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乡村发展略快于城镇。随着我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市场引领作用凸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电商、乡村市场保持较快发展。我市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乡村市场略高于城镇市场0.5个百分点。 市场交易运行良好。年我市小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9亿元,同比增长11.3%。实体市场平稳发展。全市拥有市场经营面积万平方米,市场经营户数7.5万户,市场从业人员数23万人,集贸市场总成交额.2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亿元,同比增长10.9%。12月份义乌市场景气指数为.57点。客流、物流、资金流等指标表现良好。全年外商(不含港、澳、台)入境人数达51.0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公路客运量.2万人,同比下降1.9%,铁路客运量.3万人,同比增长18.8%,航空客运量.5万人,同比增长5.6%。 电子商务发展全国领先。我市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0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内贸电商.5亿元,同比增长31.3%;跨境电商.6亿元,同比增长15.0%。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1亿,同比增长30.3%;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3亿元,同比增长38.2%。快递出票超19.1亿件,同比增长71.8%。其中,国内快递18亿件,同比增长71.1%;跨境快递达到1.1亿件,同比增长83.98%。 会展业平稳快速发展。年我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个。展览面积9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吸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97万人次客商云集义乌参加各类展会,同比增长28.0%;展览贸易成交额.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举办商业性展览51个,新创办商业性展览10个。举办规模以上(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23个,同比增长27.8%,全年承办展览会数量首次跻身全国前20名。商城展览列入商务部重点联系展览机构,义博会、进口商品博览会和美博会列入省商务厅年度重点举办和支持的展会。今年3月,在《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中,义乌会展列世界综合排名第36位,国内排名第6位;年义乌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会展名城、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义乌国际博览中心被评为中国会展最佳城市形象场馆,义乌幸福湖国际会议中心被评为中国最佳城市地标会议中心(酒店)。 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布局。年成功举办义博会土耳其展和越南展2个境外展,参展企业35家,展位数55个。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我市还组织家企业参加了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越南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个境外展,共设展位数个,同比增长28.3%。 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同比增长12.91%,实现旅游总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5.69%。国家旅游局主办的第四次全国厕所革命推进大会和第九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行;我市被列入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佛堂获批义乌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未来养生休闲项目、青旅望道时光项目积极建设中,其中未来城一期水上乐园项目计划于年5月开园;义乌首个乡村旅游民宿类项目——栖隐大安慢养社区项目于9月开工;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6座,圆满完成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指导15个村完成A级景区村庄创建工作,其中缸窑村、马畈村为3A级景区村庄;新增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金树叶级和1家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高端酒店数量居金华地区首位。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截止年底,我市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7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证券公司营业部34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亿元,比年初增加59.8亿元,同比增长2.2%;贷款余额.8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同比增长9.9%。保险证券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4.2亿元,增长18.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9亿元,增长10.5%;人身险保费收入39.3亿元,增长24.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7.6亿元,增长6.7%。其中:财产险支付12.5亿元,增长7.6%;人身险支付5.1亿元,增长3.4%。年全市各网点证券成交额.2亿元,同比增长19.4%。 房地产开发筑底态势明显。年,我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降幅较大,开发结构进一步调整,商品房销售渐趋平稳、理性。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6.7亿元,比上年下降28.4%。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3.6万平方米,增长5.7%。房屋施工面积.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7%,其中新开工面积5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3%。 有效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位增长。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亿元,完成额占金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28.8%,较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列金华市各县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2%,增速高出金华市7个百分点,与年增速相比,提高了4.6个百分点,排名从年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高出浙江省9.6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十七强县市第一位。 工业性投资实现“弯道超车”。得益于义利动力总成项目、华灿光电LED芯片及蓝宝石项目、爱旭太阳能项目、英伦汽车车身轻量化项目及极智通信项目等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的拉动,年,全市工业性投资完成.0亿元,同比增长29.5%。工业性投资增速均位列全省十七强县市、金华各县市第一位。我市工业性投资总量自7月份反超东阳市位居金华各县市第一位以来,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全年高于第二位的县市(东阳市.0亿元)31亿元。工业性投资增速近五年来首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11.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保持主导地位。随着一系列鼓励与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出台,民间资本活力持续释放,其中以制造业领域的工业项目、垃圾焚烧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云驿特色小镇的交通运输物流项目等为代表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本年取得较快增长。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25.0%,总量与增速均位列金华各县市第一位。民间投资完成额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62.2%,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0.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搭建大平台,投资项目正从“低、小、散”加速向“大、好、高、绿色”转变,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市工业性技改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33.6%,工业性技改投资的总量与增速均位列金华各县市第一位;完成重大产业项目投资.6亿元,同比增长94.3%;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9.2亿元,同比增长56.2%;完成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8.9亿元,同比增长99.4%;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7.1亿元,同比增长.8%。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不动摇,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服务大项目,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业绩。年,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投资.8亿元,同比增长.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1.8个百分点。从新开工项目看,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实现了数量和投资“双增长”。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1-5亿元项目58个,同比增加39个,投资67.2亿元,增长.2%;5-10亿元项目13个,增加11个,投资21.8亿元,增长.5%;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增加11个,投资78.3亿元,增长.4%。 招商选资 招商选资项目支撑有力。吉利2.0t发动机、浙江润谷等4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义利动力总成、华灿光电等项目实现投产,爱旭太阳能、深圳极智、木林森LED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式开工。新增省重大产业项目13个,占金华总数的44.8%,其中特别重大产业项目2个,占金华总数的%。 年,谋划并牵头组织第二届世界义商大会、中秋义乌发展恳谈会及北京、上海、杭州推介会等重大活动,举办华灿投产仪式、外交官座谈会、博士专家义乌行等专场推介会10余场,活动规模累计超人次,通过恳谈、推介、签约等形式助推全市招商选资工作。 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9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个;20-50亿元12个,10-20亿元5个,世界强2家,上市公司8家;春风桃李、圆通、哈工大机器人、深国际等20个重大项目完成正式签约。全市共完成浙商回归到位资金.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5亿元,资本项目2.3亿元,超额完成金华下达的任务,到位资金、完成率均位列金华地区第一。 开放经济 外贸进出口平稳发展。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亿元,增长4.9%;其中出口总额.5亿元,增长4.7%,一般贸易出口.97亿元,增长17.2%;市场采购贸易出口.6亿元,增长2.3%。进口总额34.9亿元,增长25.2%。全年监管出口集装箱共计92.7万标准箱,增长4.7%。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累计新批外商项目个,增长99.5%;合同利用外资.8万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6万美元,增长.5%。 构筑“义新欧”开放大通道。做大做强“义新欧”班列工作,建立省、市中欧班列协调小组等协调机制,对接国内外相关资源,“义新欧”平台公司成功引进中国华融、圆通速递等战略投资者,形成“义新欧”班列做强做大实施方案上报省政府并正式下发。开展捷克站前期筹备工作,三度组团出访捷克,与捷克乌斯季市、霍穆托夫两市签署了合作意向,形成捷克站建设方案上报省政府并正式下发。 海外并购再创历史之最。木林森5.71亿美元并购德国欧司朗再创我市境外并购金额之最,入选年浙江省十大并购案例。 市场转型 市内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年,义乌二手车(过渡)市场、花卉(过渡)市场搬迁后启用。目前,拥有国际商贸城一区、一区东、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篁园服装市场、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农贸城、浙中农副产品中心国际家居城、汽车城、二手车市场等市场。市场总面积达到万平方米,商户数达7.5万户,义乌市场规模继续扩张,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进口商采购中心地位初现端倪。形成了以中国进口商品城为主,篁园市场进口韩国服装城、进口副食品市场为辅的进口商品营销平台体系,总经营面积共计达20万平方米。经过“腾笼换鸟”后,共有多家企业近个品牌以各种形式落户义乌进口商品城,进口城年交易额达18.1亿元,同比增长25.93%,进口商品种类达8.8万种,源头货比例达62%。目前,全市进口商品种类已超过10万种,涵盖日化洗涤、食品、母婴用品、厨房用品、运动休闲用品等各大领域。 市场龙头地位更加巩固。出台五星级旗舰市场品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市场要素重组,开展“停业保权”试点,促进市场行业、企业“新陈代谢”。布局“义乌系”市场,新增丹东、怀化等2家加盟市场,与迪拜龙投华商集团签订共建沙特吉达海外分市场协议。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成立浙江制造品牌功能中心,引进小样达客等创意设计新业态,建成投用宾王文创园等创意设计平台。 电商发展 电商发展成效显著。义乌内贸网商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全市在知名平台的电商账户达27.8万户,其中内贸网商账户数超15万户,包括淘宝卖家10.5万家、天猫店铺0.4万家、京东商铺0.33万家、诚信通4.2万家,同时拼多多、卷皮网等移动电商平台上的义乌电商经营主体也在快速增长;外贸网商账户数超12万户,包括速卖通3.6万家、Ebay3.5万家、Wish1.2万家、敦煌网2万家、亚马逊0.8万家、中国供应商0.5万家。网商服务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浙江浪仕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当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电商环境取得新优化。电博会荣获“中国十佳品牌专业展会”,以“共享经济、连接未来”为主题,共有来自国内外的6家企业参展,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个组团专业客商,共有13.9万人次参观,现场达成合作意向5.04万个;世界电商大会以“未来已来,连接世界”为主题,举办主题演讲及高峰对话40场,参会人数达人次。展会期间还举办了电子商务助力供给侧改革创新主题论坛、第三届世界微商大会暨移动电商购物节等活动17场。电商博览会和电商大会获得常务副省长冯飞批示肯定。大力开展各类电商人才培训活动,年举办规模超千人的论坛4场,包括“阿里巴巴新外贸达人赛东一区总决赛活动”、“中国跨境电商决策与运营者大会”、“备战旺季亚马逊官方培训大会”及“Wish培训义乌专场大会”。同时,充分激发电子商务促进会、跨境电商协会、诚商会、海贤汇等20余个商圈活力,举办跨境电商、微商、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培训、分享活动余场。 电商载体建设新进展。拥有全国最多的淘宝村和园区。淘宝村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淘宝镇9个,占全省11.5%。园区30个,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其中4A电商产业园2家,A级以上17家。制定电商专业村星级评定实施细则,开展星级评定,评定三星级电商村20家、四星级电商村1家、五星级电商村7家。 深化电商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完成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平台义乌卖家交易数据采集程序开发和主体数据采集,“义乌市电子商务产业云图”开发,通过义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展示和陆港电商小镇、青岩刘党群服务中心线下展示。义乌电商发展指数纳入商务部数据中心。年末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为.35,比年末提高3.1个点。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电风医院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